2011年,仪器仪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成绩显著。
奚家成举例说,如自主知识产权控制系统在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和产业化取得突破,高档现场仪表进入国内外重要装备,国际标准制订取得新进展;电度表一代技术转换的完成,色质联用等中高档科学仪器取得进展,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等。
据悉,在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中,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散型控制系统已使用超过30台,而在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中,也已有3台投入运行,迫使国外的控制系统价格大幅下降,甚至报价低于国产系统。
在石油及石油化工领域,国产控制系统在1000万吨/年的炼油装置中已得到应用,并已获得1500万吨/年炼油装置的订单;45万吨/年合成氨及80万吨/年尿素全套装置国产控制系统已投入运行。
国产智能压力/差压变送器的技术指标和生产规模已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且在国家重要项目中得到应用。据悉,科氏力质量流量计在中石化的销量已经超过E+H、科隆等国外企业产品,名列第二。多声道超声波气体流量计在长距离输气管道工程中的应用也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
同时,为供暖节能服务的城镇供暖监测管理控制系统和热量表产业已经兴起,生产企业已经过百。2011年热量计量仪表已批量生产,部分企业已达到年产30万台的水平。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及利润占比继续上升。受金融危机影响,“三资”企业2009、2010年产销占比急剧下降为32.6%、31.2%,2011年进一步下降,利润占比从最高的59.12%降为31.25%。
“‘三资’企业复苏慢、增长乏力,既有中资企业技术进步快、竞争力增强、发展迅速等积极因素,也有投资意愿不强、政策和市场环境不佳等原因。”奚家成分析说。
同时,上市融资以及合资合作、联合重组继续推进。2011年又有8家仪器仪表企业上市,其中深圳1家,上海2家,创业板5家。
本土企业同国内外企业之间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香港上市公司中国自动化控股吴忠仪表、和利时收购新加坡CONCORD公司、聚光科技收购北京吉天、中航电测收购上海耀华称重系统有限公司、三川股份控股甬岭水表,以及日本崛场与北京汇博隆合资、上海自仪股份与法国泰雷兹国际合资等案例。






